在中铁大桥局常虎高速改扩建五标项目部的施工现场,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头戴红色安全帽,身穿蓝色工作服,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黑色电工包。他就是项目部的高级技师,工友公认的“王”牌电工王德林。
1972年出生的王德林,自1997年退伍后便投身工程建设领域,先后参与了高邮大桥、澳门西湾大桥、合武铁路等11个项目的建设,从青涩小伙到鬓角染霜,始终奋战在施工第一线。
工作中的王德林。
2024年3月,王德林调任到常虎高速改扩建五标项目部,全面负责工地用电管理。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和紧张的工期要求,这位老电工时刻保持战备状态。为最大限度减少停电影响,他练就了快速诊断的硬功夫,往往能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供电。工作结束后,他总不忘清理现场,连剪下的电线头都一一回收,展现出老电工的职业素养。
近段时间,广东地区雷雨频繁,作为负责项目电力保障的“排头兵”,王德林的心始终悬着。只要雨势稍起,他就拎着工具包往现场跑,深一脚浅一脚地蹚过积水,逐个检查配电箱。雨水顺着安全帽的帽檐往下流,在他的蓝色工作服上晕出大片深色痕迹,可他顾不上擦,只顾着仔细查看每个开关的状态,用手背抹掉箱门上的水珠,确认接地是否牢固、线路有没有受潮,直到确认所有配电箱都处于安全状态,才敢稍稍松口气。
几天前的那个雨夜尤其让人难忘。凌晨时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了项目部宿舍的宁静,一处关键施工点突然断电,整个工点陷入黑暗。王德林猛地从床上坐起,抓起手电筒和工具包就冲进了雨里。夜幕下的雨势比白天更猛,手电筒的光束在雨幕里晃出一道道光带,勉强照亮脚下的路。到了现场,他立刻蹲下身开始排查故障。由于雨水可能引发线路多处短路,他耐着性子从线路源头开始,一段一段地测试、排查。
冰冷的雨水顺着衣领灌进衣服里,很快就湿透了,贴在身上又冷又沉。他沿着线路慢慢地一点点往前挪,每检查完一段,就在本子上做个记号,直到在二级柜附近测出异常,原来是大雨导致柜内元件受潮短路。找到了症结,他立刻拿出工具开始抢修,拆螺丝、换元件、重新接线……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迅速。半个多小时后,随着“合闸”的声响,施工点的灯重新亮起,机器的轰鸣声再次响起。王德林直起身,看着恢复运转的工点,长长地舒了口气,这时才发现自己浑身早已湿透,头发往下滴水,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换个零件、做些常规维修不算难,最考验人的是分段排查故障。”王德林坦言,“这活儿得沉住气、瞪起眼,半点儿差错都出不得。”为了把隐患掐灭在萌芽里,他雷打不动每周巡线,让电力供应始终“在线”,给全线施工托底。
夏天的烈日,把地面烤得发烫,他依旧背着工具包,在各个工点间来回穿梭。接地电阻测试、漏保开关检查、配电柜巡检……一套流程下来大约15分钟,每个动作都透着熟稔。项目部12个工点,他走一处查一处,检查完就掏出本子记下数据,为日后维修留好“线索”。除了日常巡检,变压器、高低压线这些关键部位,他还会组织专项排查,务求覆盖到每个角落。正是这一次次“地毯式”巡查,让隐患无所遁形,稳稳托住了现场的电力保障。
30年电工生涯,让王德林攒下了满肚子的实战经验,但他从没想过停下脚步。业余时间,他总捧着施工安全用电的书啃,一点点琢磨理论知识,再把学到的东西拿到现场练,边干边悟,像海绵吸水似的给自己“充电”。“选了这行,就得干出个样来。”王德林常把这话挂在嘴边。凭着这股劲,他练起技术来从不含糊,手上磨出了泡、蜕了皮,最后结出厚厚一层老茧也不叫累。
今年5月,在东莞市交投集团工联会及东莞市路桥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工会联合举办的常虎高速改扩建工程“临时用电-开关柜现场组装”比武活动中,他凭借过硬的技术荣获了第二名。
安全帽、工作服、鼓囊囊的黑色电工包,这“三件套”陪着王德林走过了项目现场的每个角落。“项目一天不交工,这根弦就松不得。”他常念叨,“小隐患可能酿大祸,每个细节都要较真,每个电闸后面都系着上百人的安全!”(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兰德华 通讯员 李雪蓉)
启泰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